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组织起草了《无线充电(电力传输)设备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针对移动和便携式无线充电设备的工作频段和额定传输功率做了明确规定。该规定如果通过,将有利于规范手机无线快充产业,推动其有序健康发展。
野蛮生长的无线快充
《征求意见稿》规定,移动和便携式无线充电设备的额定传输功率不应超过50W。从当前市场情况来看,大部分已上市产品的额定传输功率符合上述规定,但是从各大厂商的宣传和发展趋势来看,50W的界限已被打破。
2020年下半年,OPPO、小米相继发布了最新的无线快充技术,输出功率分别突破65W和80W,但并没有正式上市。此外,小米还保持着已上市无线充电器中额定输出功率最高的记录——55W,号称4500mAh容量的电池可以用40分钟充满。
显然,这些产品和技术方案都不符合《征求意见稿》的规定。而针对《征求意见稿》的内容,OPPO和小米公关部门都回复会支持主管部门的管理规定,并会积极保持沟通,配合相关部门的调研。
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史很长,至今已有43年历史,但是该技术应用于手机终端的历史却很短,世界上第一部支持无线充 电技术的手机发布于2009年,是Palm Pre,当时仅支持5W充电功率,需要使用专用的无线充电器为其充电。该手机搭载的电池容量仅有1150mAh,但却需要1小时40分钟充满。
随后,数款支持无线充电技术的手机陆续上市,但是基本上都是海外手机品牌,且发展缓慢。直到2017年,支持无线充电技术的iPhone 8系列和iPhone X系列上市,凭借苹果的号召力,才使得无线充电技术进入大众视野,被很多厂商采用。值得注意的是,iPhone系列仅支持7.5W无线充电输出功率。
无线充电技术在中国手机厂商中快速成长也是在苹果之后。2018年10月,华为Mate 20 Pro发布,支持15W无线充电输出功率。一年之后的2019年,小米9 Pro支持的无线充电输出功率就增加到30W。2020年,中国厂商在竞争中不断推高无线充电输出功率,从40W一路飙升到80W。
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国内市场上已上市的大部分旗舰机型均支持无线充电技术,华为Mate 40 Pro和小米11均支持50W无线快充,魅族18系列和OPPO Ace 2支持40W无线快充。
相比国内厂商的激进,国内厂商对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要谨慎得多。苹果最新发布的iPhone 12系列仅支持15W无线快充;在充电方面吃过亏的三星,其最新的Galaxy S21 Ultra所支持的无线充电功率仅有9W。
产业需要有序引导
从5W到7.5W,无线充电产业用了7年,而从7.5W到80W却只用了3年时间。虽然苹果成为无线充电技术普及的“带头大哥”,但真正让无线充电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却是中国厂商,特别是华为、小米、OPPO这些头部企业。
不过从另外一个方面考虑,当80W无线快充横空出世的时候,该技术发展的步子是不是迈得有点大?用户真的需要这么大输出功率的无线快充吗?在使用过程中真的不会干扰到其他电器工作吗?
其实,每一项技术的发展都是以需求为本的,无线充电技术普及当然也是这个原因。用户需要无线充电技术,需要的是 它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方便、安全的将手机电池充满,而不是看到厂商们互相吹嘘,互相攀比。而从目前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厂商们似乎正在脱轨的路上狂奔。因此,此刻主管部门起草相关规定,给虚热的产业降降温。
不可否认,无线充电技术的确是值得推广的一种先进技术,对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随着 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的逐渐普及,无线充电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市场空间。
据IHS预测,到2024年,全球无线充电市场规模将达到150亿美元。另据Yole Development预计,到2024年,支持无线充 电的智能手机每年出货量将超过12亿部。

在这个庞大的市场里,既有老牌玩家,近两年新入局的玩家亦有不少。据了解,无线充电产业链分为接收和发射两个部分,接收端上下游产业链分为系统集成、芯片、磁性材料、传输线圈、模组制造,发射端分为方案设计、芯片、线圈模组。
不过,从全产业链的利润分配来看,系统集成设计公司和电源管理芯片厂商始终占了大头,两者的利润占比分别有32%和28%,其余是磁性材料公司(20%)、传输线圈公司(14%)和模组制造厂商(6%)。
其中,在接收端,系统集成设计和电源管理芯片领域都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主要玩家都是IDT、三星、博通等外国厂商,中国厂商中只有CPS、新页等少数厂商进入了系统集成设计和芯片领域。而在磁性材料、传输线圈、模组制造等领域中国厂商居多。特别是,信维通信涉及磁性材料、传输线圈、模组等环节,是相关领域的主导供应商。
在发射端,除了芯片依然由NXP、IDT等国外厂商主导之外,其他环节的中国厂商占据主流。
从产业分布来看,无线充电产业链与智能终端、通信设备等产业链的格局基本类似,技术含量越高的生产环节,国外厂商的占比越大。因此,当中国厂商推动着无线充电技术大踏步发展的同时,更需要在产业链上游寻求更大的话语权,促 进中国无线充电产业健康发展。